林贤明:立德树人为根本,思政育人润无声

来源:77779193永利官网(新版)发布时间:2021-05-06作者:校报记者团 19行管 姚艺玲 20统计 姚诗寒/文 编辑:郑炜创建部门:77779193永利官网(新版)

人物简介:林贤明,永利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改研究课题8项、“大学生信仰教育”相关课题5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她曾入选“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教师访问学者资助计划”“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等荣誉称号。


坚持与时俱进,线上教学谋质量

2008年,林贤明成为77779193永利官网一名思政课老师,从站上课堂,到站稳课堂,再到站好课堂,她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她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理论很深,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林贤明主动改革,大胆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多媒体课件应用、线上课程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她都在学校先行先试,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育者先受教育,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坚持与时俱进”是她始终秉承的教育理念,“学生们在不断进步,教师也应该不断发展自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将知识点拍摄成视频片段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学生进行互动,以案例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当前热点问题,拓展延伸知识点,并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后作业,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此外,线上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后,学生可以回到教学资源平台中反复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升。“这门课学生反馈课堂很灵活,学生可以提前去学,即使这门课上完了,还可以反复学,考研的学生想要重温课程内容也只要申请加入到线上课程中,就能****所有的资源,包括习题、案例库、拓展阅读等。”林贤明亦坚持对混合式教学所开发的模块内容进行调研。通过APP平台的个人反馈、问卷调研等途径,她及时回答学生诉求,充分调研学生需求,及时更新知识点、开发新的模块。“模块的开发必须契合学生的需求,按照老师角度制作的课程不一定是学生想要的,不一定是对学生有用的。”在持续努力下,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资源的年更新率达到30%, 2020年课程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线上一流课程,同时认定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目前已累计有十几万人次的选课量。

在课堂上

林贤明提倡课堂教学有温度,她认为,思政课不能空头讲理论,一定要结合事例讲解知识点,用事例打动学生。“优秀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人,是一种共鸣。要打动人一定要用真人真故事,要有故事内涵,老师首先需要自己认可,先感动自己,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信了,如何打动学生?”她会在讲完原理的知识点后告诉学生这一原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举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她喜欢在课后与学生探讨聊天,用自身的研究和教材内容相结合解决学生生活或者学业上的困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聆听学生建议,不断反思改良。

“我觉得教育是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过程,是一种育人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承。从小到大我遇到了许多好老师,我觉得应该传承好老师给予我的,开发学生身上的优势和亮点,照亮学生。”林贤明如是表示,“老师应依托自己对学科研究和前沿知识的把握对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如果一门课能够兼具广度、深度和温度,这门课学生一定会喜欢。”

立德树人明信仰,循循善诱促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此,林贤明认为,“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借助思政课课堂育人主渠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认为,课堂除了知识传授,还能够传递教师的情感态度,教育者本身要具有爱国情怀,才能够实现正向引导,传递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这样学生走上在工作岗位就能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辅导学生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学专业毕业后,她围绕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及信仰需求开展系列调研,形成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系列成果。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或是受个人生活背景、家庭环境的影响,只有信仰的形式而没有信仰的实质;或是反复遇到挫折后对自己缺乏信心,抑或精神上空虚迷茫,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这种精神信仰并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这一发现,为她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支撑学生走好人生道路,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信仰,而不是相信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关于大学生的信仰研究启发她走上了教研相长的道路。2015年,她针对教育部社科司有关于思政课的重点疑难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的解答被教育部所选用,并获教育部教改后期资助,她发现科教融合、教学相长,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成长,又可以为学生培养提供更新颖的知识。此后,林贤明不仅将科研上的研究转化为理论知识带进课堂,还有意识地以课堂上学生的疑问和需求作为科研重心:“我许多研究来自于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做好相关研究也可以反哺课堂教学,学生也因此受益。” 学生给予她许多研究上的灵感启发,也是她的快乐所在。“教育就是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就是在不断地探索教学、和学生接触以及学术研究中成长的。”

《学记》中有言:“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当前教育形式下高效课堂的构建尤为重要。林贤明对此深有体会:“老师反复受教育,才能跟上时代,减少和学生的代沟;多沟通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后和学生讨论知识点时,鼓励学生从正面反面思考,借助具体事例来分析,促进学生在反复论证中深入思考,加深理解。林贤明对学生的教育非常讲究方法。“在学生有错误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们这个错误我曾经也犯过,我孩子也犯过,或者社会上类似的案例是如何的,给他一个借鉴,学生可以自己认识到问题,得出改正的方法,这也是对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她曾经遇到一位学习态度端正,上课总是坐前排,笔记做得认真的学生,在课间和课后,但却很少跟老师和同学交流。经侧面了解,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这个学生比较内向,也不够自信,不善于表达。针对这个学生的问题,林贤明在课间和课余时间,主动找学生谈心和交流,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基础上,在课堂有意识安排她回答问题,并引导其主动思考与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同学间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承前启后传经验,成己达人育新人

2019年以来,教务处教发中心教学培训师团队思政育人小组设计了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系列活动,在校级层面开展12场培训,600多位教师主动参与共创活动,遴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开展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带动全校各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改革,把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培训师团队思政育人培训小组组长,为更好地指导思政课新进教师、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林贤明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教学经验,既搭建了培训的框架,又准备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培训讲座、教学咨询、沙龙、教学竞赛、教学工作坊等,既有普适性的培训,又有针对每位老师的个性化“定制”培训,帮助新进思政课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2019年,林贤明开始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的培训,承担“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的总策划,带领思政育人团队自主开发“课程思政”主题分享,提升专业课教师利用课程实现育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我会结合专长,与专业课教师分享一些具有思政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坊中进行教学示范。”林贤明协助专业课老师围绕课程教学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专业知识融合,以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展现出来等,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指导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系列培训,林贤明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这一创新让老师们受益匪浅。通过课程思政,学校搭建了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这一平台既共享了思政素材库,又分享了优秀教学案例、特色思政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等,老师可以根据需求寻找学习素材,也可以对照指标来做自身的教学反思、教学诊断。“在课程思政培训过程中,我发挥了专业特长,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进一步成长。”林贤明认为,课程思政也开拓了自身思政课教学的专业知识点,她的课堂现在多了许多专业知识的案例,“例如在面对农学院和植保学院的学生讲授量变和质变的适度原则时,我会吸收专业课教师在讲述最佳种植密度和种植间隔等例子,并将专业知识上升到哲学的普遍规律,学生会更易于接受。”“课程思政是专业课要结合思政育人,思政课也要结合专业案例,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专业课老师获益,思政课教师也能得到提升和成长。”

林贤明认为,思政育人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思政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未来自己会在学生信仰、价值观引领等方向上继续深耕,也会继续致力于学校教书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永利官网学子,林贤明寄语道:“不论是学习什么专业,作为农林高校的学生,应该知农、爱农,兴农,自觉承担在国家发展上的该有的强农兴农的使命和担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