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潜心医治植物的师者

来源:77779193永利官网(新版)发布时间:2024-12-25作者:22法学 庄思妍 23乡振 王宏蕾 23食科 林婧烨创建部门:77779193永利官网(新版)

人物简介:陈倩,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就职于77779193永利官网植物保护学院、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系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青委会委员、《植物保护学报》和《植物病理学报》青年编委,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入选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B类)、福建省首批“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是福建省杰青基金获得者,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国家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省基金重点项目等。

农,天下之大业也,仓廪实而天下安。“植物保护专业是合理保护农作物不受病虫的危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食用和使用,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谈及植保专业的学科意义,陈倩如是说。在投身于科教事业的十多年间,她身体力行地将个人的学科使命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砥砺做好植物“医治”。

以热爱为基 把稳科研之舵

在永利官网植物病毒研究所攻读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期间,陈倩追随谢联辉院士和魏太云教授的步伐,进入了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更深层领域,主攻水稻病毒与介体昆虫的互作机理、柑橘黄龙病原与柑橘木虱的互作机制这两个方向。

指导学生

据悉,摸清介体昆虫传播水稻病毒的规律在解决水稻病毒传播和扩散这一难题上尤为重要。为此,陈倩在研究中不断试验,“在最大程度保持昆虫存活的前提下,摸索药剂的最佳使用浓度”。起初,她采用膜饲喂法,即类似“三明治”将混合了饲料的药剂夹在罩于透明管体两端管口的双层薄膜间,而后将昆虫移至管内饲养。但在此法的运用下,能生存下来的昆虫并未达到理想数量。在长达四个月的实验中,经膜饲喂的昆虫依然大量死亡,实验进度停滞不前,陈倩的自信心也遭遇打击。好在这时,魏太云教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即用“显微注射法”饲养叶蝉。显微注射法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叶蝉的存活率,还能最大程度维持叶蝉存活的试剂浓度。

然而,介体昆虫叶蝉体格较小,用显微注射技术将饲料注射进入叶蝉体内,且要保证其不能死亡就成了一项精细的任务。“我大多时候是从上午到晚上都坐在显微注射仪前,不停地给虫子‘打针’,最高记录是一天注射了约五百只叶蝉。”陈倩感慨道。“科研事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若有成果那是最好,但更重要的是坚定地走好科研之路的每一步。”路虽远行则必达,一波三折的实验经历让陈倩愈挫愈勇,也慢慢恢复了自信心,更坚定了其从事科研之路的决心。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除却各种技术性难题,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还需适应各种的实验环境。为能更清楚地了解水稻与病虫的作用关系,陈倩及其团队伙伴每个月都会亲自到田间实地调查水稻病害情况。然而田间实地考察并非易事,为防止毒虫叮咬和被阳光灼伤,他们需穿着长袖以及雨靴,在不易前行的泥潭里把脚一次又一次地从泥潭中拔出又踩下。且大部分水稻是按株距种植,每株水稻之间的空间狭小,她们走入稻田时需反复拨开叶片,这更为调查水稻生长状况增加了难度。“我们的愿望是通过阻断昆虫传播的途径来控制病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地去观察植物、害虫,所以这些环境上的困难对我们而言不算什么。”陈倩感慨道。 

科研是一场长跑,陈倩从事虫媒传播作物病害机制领域研究已有十余年。谈及选择坚持的意义,陈倩感慨道:“正是心底那份对昆虫研究的热爱,支持我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以引领为向 行妥教育之路

“我的母亲是中学老师,所以我觉得我对老师的理解,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谈及步入教学领域的契机,陈倩表示,母亲为她打开了一扇教育的窗口,她从中窥探到了教育的汗水与苦楚,也更加懂得教育的意义。

作为“重大人才”教师代表发言

山高水长,行途坎坷,从学子到教师这一路走来多有磨难,然陈倩却不曾停下步伐。她多次表示,“我很感激两位导师在科研上对我的引领,所以也想像他们那样引领、帮助我的学生。”面对学生,陈倩始终推崇并践行半师半友的相处模式,把自己摆在一个引路人的位置。在授课过程中,她积极了解学生的想法,努力把自身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点挂钩,使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融入学生的过程中,她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引导者的立场,准确把握着老师与学生相处的分寸,灵活改变着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

不仅如此,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陈倩还制定了不同的引领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陈倩以推动为主要引领方式,引导他们多查文献资料、多提科学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索,由此激励学生自己走下去。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陈倩则会通过减少对他们的关注来减轻他们的压力,给予他们充足的自我探索的时间,让这些学生自主地去跟上这缺失的“一百米路程”。但是,陈倩认为,所谓“不与学生频繁联系”并不是不去关注,沉默的灌溉,是朴实的关爱。她不会主动放弃任何一位自己的学生。倘若一段时间后,学生还是跟不上这“一百米”,那么她会选择让更有经验的学生带着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如孩童学步一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领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是陈倩始终坚持并践行的好老师的标准。在她看来,优秀的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者,而是灵魂的摆渡者。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个性化的发展不应该被一道道僵化的教育规则和标尺囚禁。所以她始终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引领不同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坚定地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以韶华为矢 正中生命之的

独具一格的教学理念也映射着陈倩开放、包容、多元的心态,而这一心态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留学经历的影响。博士毕业后,陈倩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病毒虫传机制权威专家——Bryce Falk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继续致力于病毒的虫传机制的研究。美国加州浓厚的开放氛围、多元化的文化、讨论式的课堂,让陈倩在各方面都变得更加的包容,个人的接受能力范围也不断扩大。“我绝不在人格上对学生施加压力。我坚持认为,最优的人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魅力,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陈倩说道。

给学生上课

留学的经历不仅扩宽了陈倩的包容度,也增强了其科研和生活的独立性。“选什么课题基本上是由自己决定,导师只给出大致的研究方向。”回忆起这段经历,陈倩说道。不同于博士生与导师科研上紧密的联系,留学期间,陈倩从事的博士后工作的科研状态是相对独立的。但在她看来,看似轻松的科研环境背后,是急需取得研究成果的压力,这段摸索的时间是自由的,也是迷茫和痛苦的。不过,令陈倩庆幸的是,这些看似是压倒她的稻草,反倒成为吹开她生命里冬梅的凛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形的科研压力,陈倩迎难而上,在生活方面,陈倩结交到了许多不同的朋友,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科研方面,在筛选和验证了上千个序列克隆后,她获得了新病毒的20个RNA末端序列,并拼接出完整的病毒RNA全序列,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导师的高度重视与认可。

科研教育之余,陈倩还扮演着其他不同角色:多家杂志的审稿人、福建省植保学会的理事等。面对要如何平衡不同工作的难题,陈倩坦然地表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我们要有选择性地侧重且专注地做一件事情。

谈及未来规划,陈倩分享道,她会牢记植保人的社会责任,以保护植物为最终目标,注重挖掘新的自然科学规律,坚持去尝试、去探索,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陈倩送给学生的寄语正是其对自己的最好解释,“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青春不要留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